武康路2号传奇 | 张伟
2006年的武康路2号
武康路有1号,又没有1号。武康路1号位于武康路和华山路的交叉口,故有两个门牌号:在武康路一端1号门牌号的右上方,醒目地标着一个“临”字;在华山路那一端,这个1号变成了华山路831号,上海市政府于2005年10月31日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称号的铭牌,赫然就悬挂在华山路831号门牌号的旁边。如果有人想对武康路来一次完整的巡览,武康路2号就名副其实地成为了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上的第一门户了,而她丰厚的历史内涵也完全对得起这个称号。
一
武康路2号建于1922年,据说最初是洋人的住宅。1926年,丝绸业巨商莫觞清(1871-1932)买下了这幢花园洋楼,在此安居,从此,这里成为了莫氏产业。
武康路2号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937平方米。叩开别墅的朱漆大门,清幽淡雅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假三层砖混结构立式的花园洋房,洋房南立面是对称的三开间结构,中间是一个突出的大半圆厅,半圆之上是一个弧形的偌大阳台,引人瞩目,入口处是两根塔司干式立柱,造型别致高雅。洋房前南面是一座庞大的花园,树草繁茂,郁郁葱葱;北立面入口的朱红门洞呈拱券形,两旁各有一个佛龛,进门之后层层递进,幽静之中带有一丝庄重神秘。1926年起,莫氏夫妇就在这幢洋房内安居,他们把花园的一部分给女儿莫怀珠和女婿蔡声白居住,这就是今天4号的雏形。当年,有关美亚的发展大计,有关中国丝绸业进军国际市场的畅想,都是在这幢花园洋房内谋略规划,莫、蔡翁婿两人在此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
莫觞清文化程度不低,也颇爱读书,中英文的书籍都收藏了不少,武康路2号中自然有其书房的一席之地,莫觞清并为自己的书房起了一个颇为雅致的斋名:绿绮书屋,他还请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尹立勋为之题写书房匾额。尹立勋以其特色鲜明的家传字体,规规矩矩书写了“绿绮书屋”四个大字,并题写上款:觞清仁兄先生雅嘱。尹立勋先祖尹秉授为乾隆年进士,为有清一代著名清官,其生前善书,尤以隶书擅长。尹立勋为尹秉授的玄孙,从小受家学熏陶,学识渊博,其书法继承其祖遗风,法度森严,在当时广受欢迎。这块由尹立勋书写的莫觞清书房匾额,虽历近百年,有幸至今仍留存于世,如能还归武康路2号,则不失为海上一桩雅事。
莫觞清买下武康路2号之时,正是这位上海滩丝绸业巨子迈上其人生巅峰的黄金时期。
二
莫觞清出生于中国丝绸故乡吴兴(今湖州),1900年他29岁时进入苏州延昌永丝织厂,这是他涉足丝绸工业的起步。1903年,他与人合资,创办久成丝厂,生产“玫瑰”和“金刚钻”牌生丝,有了自己的产业和品牌。之后其事业更是一帆风顺,经过十余年努力经营,莫觞清开设了久成二厂、又成丝厂、恒丰丝厂、久成三厂、德成丝厂等一系列企业,还兼任美商蓝乐璧洋行的买办,一举成为上海滩缫丝业最大的资本家之一。
莫觞清年刚过四十,已赫然在大上海站稳脚跟,并跻身富豪巨商行列。但一个规划很久的梦想让他无法停下前行的脚步,这就是创建自己的丝绸厂。
商业贸易中,成品交易远较原料或粗加工产品交易利润来得高,从丝厂到丝绸厂,虽仅一字之差,但两者之间差别可谓巨大,利润也绝非可以道里计。当然,建立丝绸厂资本投入更大,对技术和人员的要求也更高。莫觞清是从经营丝厂起家的,多年经营,对成品和原料贸易两者之间的利弊当然一清二楚,他曾多次向同业表示“与其以原丝出口,还不若以制成品出口之有裨国计民生”。1917年,莫觞清出手了,他同汪辅卿和美国人蓝乐璧合资开设美亚丝绸厂,开始从事高端丝绸的生产并出口国外。但美好的理想敌不过严酷的现实,因为准备不足,因为人员矛盾,因为技术不过关,莫觞清的这家丝绸厂仅仅两年就被迫歇业。这是莫觞清出道以来所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但这点挫折并没能击倒他,他伏下身子,舔着伤口,默默地积聚着力量。1920年春,卧薪尝胆一年多的莫觞清卷土重来。此番他吸取上次教训,详细摸查,为了充分借鉴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和见识欧美的先进机器,还特地远赴美国进行商业考察,回国后又和外国工程师多次商谈,最后斥重资进口了先进织机十二台,于徐家汇路马浪路口创办美亚织绸厂,莫觞清也由此而浴火重生。当时,各种外国品牌的丝绸充斥国内市场,中国比较有规模的丝绸厂只有上海的物华、锦云、天纶,杭州的纬成、天章等寥寥几家公司。莫觞清决心在这块土地上种植良种,开放出自己辛勤耕耘的丝绸之花。莫觞清在丝绸这个行业经过多年摸爬滚打,他深知现代企业仰靠先进技术,更不可或缺优秀人才。美亚创办之初,他就延聘了杭州浙江省立工业专门学校丝绸专科出身的蔡品三、童莘伯、钱家兰等多名技师掌管各个关键岗位,负责监管产品质量。1921年春,他更聘请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蔡声白担任美亚的总经理,并将女儿莫怀珠嫁给蔡声白,予以了充分的信任。
蔡声白也是吴兴人,和莫觞清是同乡。他生于1894年,1907年13岁时入家乡的湖州府中学堂(湖州中学)读书,学业结束考入清华大学,清华毕业后于1914年远赴美国留学,在理海大学专攻矿冶工程。1919年9月学成归国,曾与人合资办过企业。1921年4月,对美亚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慧眼独具的莫觞清聘请蔡声白担任刚成立不久的美亚织绸厂的总经理,正式将美亚的接力棒交给了这位年轻人。
三
蔡声白留美的理海大学位于美国宾州伯利恒市,那里正是“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大力推动过科学管理实验的地方。蔡声白汲取过泰勒管理学的营养,虽然,他专攻的是矿冶工程,但现代企业的管理精神是一脉相通的;何况,他出生在中国的丝绸故乡——浙江吴兴,从小耳濡目染,对缫丝纺绸的过程颇为了解,也有着很深的感情,现在执掌美亚,可谓是走出去学习历练一番之后又回到了起点,重新开始打造崭新的人生。
毫无疑问,蔡声白是有学问有魄力的,他受过高等教育,出过洋留过学,但又不仅仅只是一个书斋里的学者,他更是一个具有现代眼光,勇于创新的企业家。他从莫觞清手里接过大旗,执掌美亚,给美亚定出的对应策略是双管齐下,两路并进。首先是抓生产和管理,这是根本,是源头,没有产品其他无从谈起。当时国内丝绸业普遍使用廉价的法国和日本机器,产品也非常单一。蔡声白大胆拍板,从1922年起,斥重资全部换用最先进的美国机器,美亚所出新产品也由此络绎问世,“印度绸”、“乔其纱”、“派立司”等诸多品种受到用户激赏,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因业务激增,蔡声白开始谋求扩大生产,从1924年秋起,美亚陆续开设分厂,到1931年七年间,美亚共开设了十家分厂,连总厂形成了十一个工厂同时开机生产的盛况。1935年开始,美亚还在苏州、杭州、香港、广州、汉口、重庆、乐山等地设厂,既扩大生产能力,又分散公司集中一地的风险。
美亚织绸厂和它的汽车队
1933年春,蔡声白将美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由总经理负责的总管理处统辖公司行政业务,下设华东、华中、华南、华西和华北五个分管理处,负责各区产销业务。总部则下设训练(培训)、检查(检验)和试验(科研)三所,负责美亚产品的质量和创新,美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蔡声白在抓生产和管理的同时,还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如在开设美亚第五厂和第九厂时,他提议由厂方与全体工人各出资一半,资方和劳方共同参加管理工厂的管理,这在当时可谓创新;他还在八十多年前开创了类似今天自贸区模式的尝试。1936年,蔡声白将美亚第十厂改组为关栈厂,从国外进口的人造丝经海关检验后运入关栈厂,织成绸缎后再由海关派人监督装箱,直接运送出口。这样既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也无需缴纳进口、出口税,大大减轻了企业成本。由于美亚关栈厂位于上海闸北八字桥,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被日军炮火炸毁,蔡声白的这一充满灵性的创意也由此戛然而止。三十年代初中期,美亚处于巅峰时每周都推出一款新产品,非常畅销,美亚织绸厂也由此成为了国内丝绸业的龙头企业。1932年的“一二八”和1937年的“八一三”两次事变,使国内工商业遭受重创,美亚的很多分厂设在战区,自然也损失惨重,并由此终止了上升势头,这也成为蔡声白心中永远无法消失的痛。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生产和销售就像一部车上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美亚的生产在蔡声白的打理下蒸蒸日上,美亚的推广销售也同样热火朝天,而且其广告宣传的理念新意迭出,敢开先河。蔡声白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企业家,深谙西方企业经营管理之道,善于利用新兴的时尚方式,借助媒体的传播效应来对企业进行宣传推广。丝绸和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利用模特表演来展示丝绸千姿百态的妩媚柔美,无疑是绝佳的选择。美亚是中国第一个拥有专业时装模特表演队的企业,经常在各种场合为美亚丝绸作推广表演。蔡声白还借助明星的声望,在一些比较隆重的场合,邀请胡蝶、阮玲玉、林楚楚、陈燕燕等电影女明星,在时装表演前登台演出节目,以凸显这些明星对美亚产品的支持。
蔡声白组织人员拍摄广告宣传片《中华之丝绸》一事,则更显示了他敢为天下先的企业经营理念。蔡声白认为,广告宣传要让更多的受众所接受,首先要选择最新潮的时尚媒体。当年这无疑以电影为首选。1928年,他请曾从事过电影工作的陈惟中负责此事,又聘请既熟悉纺织业务,又擅长市场营销的高事恒执掌宣传事物。一场从未有过的企业广告宣传大戏就此拉开了序幕。影片按中国传统的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等分工顺序,逐一深入到乡间桑林、村户蚕房和市镇的丝厂、绸厂进行拍摄。由广阔的社会风貌场景下手,源于蔡声白的一个信念,美亚所从事的不是一人一厂之事业,它要代表的是整个中国丝绸业。接下来,影片镜头才对准美亚的各个生产工序,从成箩的蚕茧进厂,到成匹的绸缎下机,再进入各家商厦,全面展示美亚丝绸从生产、管理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影片最后的压台戏为美亚的独家王牌,即公司的丝绸时装表演,可谓美轮美奂,达到高潮。这部《中华之丝绸》首映于1928年,它既是美亚的广告宣传片,也是中国丝绸的形象代言,更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珍贵的早期纪录片。
为充分宣传国货,扩大美亚丝绸的影响,美亚由蔡声白、高事恒等带队,携带《中华之丝绸》影片,于1928年5月、1932年5-9月、1934年8-11月,先后三次前往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各国及国内长江流域各省,进行电影和时装表演大巡展。每到一地,都举行宣传国货演说和时装表演,并多次放映影片《中华之丝绸》,把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桑蚕生涯以及影星们的优雅风姿,美亚工厂的现代气息、丝绸时装的富丽轻柔介绍给当地的观众,引发了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赞美之声不绝于耳。这三次大巡展,让中国丝绸的魅力深入人心,大大挤压了日本丝绸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1934年,美亚丝绸的产值达到了创纪录的8百万元,其中一半销往国外,而东南亚是美亚最大的国外市场。可以说,美亚的广告宣传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
1933年,茅盾长篇小说《子夜》一问世,即以其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描绘和真实细致的人物刻画,获得好评如潮,出版仅三个多月即印了四次,1933年因此被名之曰“子夜年”,以后,《子夜》更被誉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自《子夜》问世,坊间就一直有传言,猜测作品主角吴荪甫的原型即上海丝绸业大亨莫觞清。应该说这个猜测不无道理:莫觞清和茅盾是浙江同乡,彼此之间有不少共通相知的地方;《子夜》的情节主体是以1930年的上海为主要舞台,描写经营丝厂的民族资本家和大金融买办资本家之间所进行的一场生死搏斗,而莫觞清1903年就经营有自己的丝厂,正是上海滩最大的丝业资本家,一生几起几落,关于他的人生传奇外间有不少传闻。茅盾撰写这样一部以丝厂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自然一定会对莫觞清这样的人物发生兴趣并大量搜集材料,他以后在写《子夜》创作谈时就曾坦陈:“我对丝厂的情形比较熟习。”虽然文学和生活之间并非可以一对一这么简单地去印证,但文学源于生活却是毫无疑问的,以后学术界曾多次探讨吴荪甫的人物性格及其原型问题,也间接证明了这种猜测的可能性。
《子夜》手稿,茅盾最初将书名拟为《夕阳》
还有一个细节很微妙,莫觞清是吴兴双林人,而茅盾在《子夜》中将“双林”这一地名改成了“双桥”,这有意避嫌的一笔似乎更坐实了外间传言。事实上,吴荪甫这一人物原型虽然有着莫觞清的很多痕迹,但也一定杂糅有其他人物的影子,比如担任过北洋政府财政部公债司司长、交通银行董事长、浙江实业银行常务理事等职的卢学溥,他集合了实业家、金融家、政府官员等几种身份,又是茅盾的表叔,茅盾读小学时的老师、入职商务印书馆的介绍人,对茅盾影响很大。茅盾1930年在收集素材创作《子夜》时,就常常往卢学溥公馆跑,跟一些同乡故旧晤谈。茅盾自己也曾明确说过:“吴(荪甫)的果断、有魄力,有时十分冷静,有时暴跳如雷,对手下人的要求十分严格,部分取之于我对卢表叔的观察,部分取之于别的同乡之从事于工业者。”
而且笔者更以为,吴荪甫的身上,也一定有着蔡声白的身世事迹。在《子夜》的描写中:吴荪甫是创办民族工业的一员猛将,他游历过欧美,拥有雄厚的实力,掌握一套管理工厂的方法,是个有才干,有魄力,足智多谋,刚愎自用,有所作为的民族工业资本家。他对发展民族工业抱有雄心,在家乡双桥镇经营有多个企业,在上海开办有裕华丝厂,并野心勃勃吞并了八个日用品工厂,还同几个志同道合的资本家一起接管了一个益中信托公司,想让自己的产品走遍全中国的穷乡僻壤,想有更大的作为。这些经历,在很多方面可能更多地契合蔡声白这一人物,毕竟,从1921年莫觞清委任蔡声白担任美亚织绸厂总经理一职以后,美亚的舞台上主要活跃的就是蔡声白的身影,上海丝绸业巨子的身份已逐渐由莫觞清过渡到了蔡声白的身上;而且,蔡声白和茅盾不但是同乡,并且在湖州府中学是前后期的校友,蔡是1907年入的校,三年后茅盾也进入此校读书。在茅盾所说的“同乡之从事于工业者”中,我想会有一个是蔡声白,而且一定是主要的一个。
五
1978年,武康路2号迎来了她的新主人: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短暂过渡后,1981年,研究所隶属的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搬入武康路2号,这一入驻就是整整二十五年。
武康路2号的北立面入口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以出版科技、翻译、医学、生活类图书为主,全社不到百人,规模不大,但却出版过不少有影响的好书。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很多员工将自己的全部青春奉献给了这里,从唇红齿白满脸朝气的青年男女一直干到白发苍苍即将跨入迟暮之年。他们在这里贡献智慧,他们在这里生活成长,他们在这里留下了青春印记,他们对这里的每一个房间,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充满了感情。2005年年底,传来了出版社可能搬离此地的消息,很多人都恋恋不舍,他们纷纷摄影留念,希望能把武康路2号永远定格在自己的脑海。
2006年6月,有一户人家非常低调地搬进了武康路2号,旁观的人们只知道,这幢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花园洋房易主了。若干年以后,人们才恍然大悟,搬进去的原来正是这幢洋房原先主人的后代,现在只是物归原主——现在的主人是蔡声白的外孙女、香港溢达集团掌门人杨敏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长期使用,难免对一些地方有修建改造,如为增加办公面积而封闭阳台窗户,为改善员工福利而在花园空地上搭建自行车棚等等。杨敏德对这些局部都一一作了整修复建。如果人们现在走过这里,会发现武康路2号已经恢复了原先的模样,包括那个最引人瞩目的偌大的弧形阳台。旁边摩登精巧的4号则改造成为了有关莫觞清、蔡声白等几代家族企业家历史的纪念室:一楼用整整一堵墙面来展示庞大复杂的家谱树;为了表现家族的丝绸纺织业背景,纪念室的窗帘、挂毯和灯饰等等,都别出心裁地使用特色织物来装点,温馨而贴切。一点一滴,她都向着历史的原来模样靠拢,但又融合进了新的气息和元素……
本文即将刊于《文汇报 笔会》
------------------------------------------
【笔会上月好文推荐】
了解笔会新选集《歌以言志》,请点击: